再次被問到這個問題,是在這次的咖啡培訓大師班的課程上,一個來自德陽的00后女孩(00后的她,用她的年紀“傷害”了全班同學,包括我)。她很靦腆,不愿意大聲說話,不愿意出現在鏡頭前,缺乏自信,但是很聽話。

第一天講理論基礎,下課她發私信給我說:“老師,知識點太多,我記不住也聽不進去,我是不是不適合?”
我問:“那你期待實際操作嗎?”
她回:“挺期待的。”
我說:“那就堅持。”
她回:“好的。”

第二天實操,她問我:“老師,我可以不喝咖啡嗎?”
我答:“不可以!不喝咖啡的人是做不好咖啡的。”然后她就每一杯都喝,不光喝自己沖的還喝同學的。
第三天早上她告訴我:“老師,昨天咖啡喝的有點兒暈。”
我問:“除了暈,另外還有什么感受?”
她說:“能喝出好喝和不好喝的區別了。”
我又問:“那你現在覺得咖啡適合你嗎?”
她說:“其實我學咖啡不是為了做咖啡,只是我媽媽說她想喝我沖的咖啡,我就來學習了。不過,現在我也有點喜歡了。只是我總覺得自己做不好。”
我說:“做不好,就多做。”
她說:“好的。”然后她就一直在練習。


她的狀態突然讓我意識到,有一部分人并不是為了單純的技能或者抱有很明確的“目標”來的。她們或許只是想借助這短暫的學習,給自己多一種選擇的可能,多一些人生的嘗試,甚至是在排除自己不擅長的事情。不同的是,她們之中有的人有很強自我認知的能力,她們需要的是一個答案;有的人沒有很強的自我認知能力,她們需要的是一點信心。
所以,這個課程,看似是咖啡技能培訓,但要想做好,就必須擔負起教育本身的責任——點燃希望!
如果您也對咖啡感興趣,歡迎到成都太陽鳥咖啡師培訓學校來參觀學習!
相關推薦